1949年12月,北京召开了城市规划会议。
会议上,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建议拆除北京古城墙,将北京修成一个工业化中心、带动全国工业化发展。
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规划局成员,欣然赞同了苏联专家的拆墙意见,却没想到此举遭到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夫妇的强烈反对。
梁思成多番奔走无果,最终气到落泪,而林徽因更是被气得一病不起,撂下狠话:现在拆墙,你们以后是会后悔的。
当时郭沫若等人不以为意,却没想到林徽因的话一语成谶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突如其来的会议
1930~1945年15年间,林徽因与梁思成四处奔走,累计走过了2700多处古建筑,搜集到了大量的珍贵一手资料,为建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。
1948年平津战役前夕,梁思成更是将他与林徽因亲手绘制的《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》交到了解放军手里。
不仅在上面重点圈出了当时北平的珍贵古建筑,而且还再三强调道,
“这是全世界目前现存最完整、最伟大的中国都市,请一定将它保留下来!”
事实也是如此,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、900多年建都史的北平,几乎完整记录下来了古中国的城市变迁。
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,无愧于最美古都一称,这样的城市倘若因为战争而损毁,实在是太可惜了。
好在后来北平得以和平解放,解放军又军纪严明,北平城的美丽才保存了下来。
可就在林徽因与梁思成等建筑学家为之欣喜的时候,1949年末的北京城市规划会议,却彻底打乱了他们的思绪。
会议上,苏联专家巴兰尼科夫明确表示,北京这个政治文化中心,一直是靠汲取周边城市的血液,才勉强维持下来的,那些古建筑对于中国来说有害无益。
他认为新中国应当以天安门广场为中轴,将原本的古建筑、古城墙给拆除,将北京城翻新,从而拉动整个中国迅速完成工业化。
这个时候,梁思成以及陈占祥等建筑学家坐不住了,他们立即站出来明确表示,
“任何一个学过专业城市规划的人,都提不出这样的规划方案!”
为什么这么说呢?
因为当时天安门广场周围旧城区域非常狭窄,容纳行政人员都非常困难,更别说容纳行政人员家属了。
再者说了,苏联专家所提到的行政中心,恐怕起步就要容纳60万人,北京城中央哪里装得了这么多人?
实际上,这也是我国规划局当时绝大多数成员的想法。
在大家看来,将北京城古建筑拆掉去建一个新的工业代表城市,完全没有必要。
因为当时我国在东北已经有一大片具有工业基础的城市了,开展工业化绰绰有余。
可是苏联专家的话,却给郭沫若等规划局成员提了个醒。
在凡事都讲新的当时,古建筑、古城墙真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?
众人都想推倒的城墙
拆除北京古城墙、古建筑,并不是哪个人的想法,而是当时很多人的共同意见。
在郭沫若等规划局成员看来,城墙这种封建时代的产物,早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。
冷兵器时代,城墙固然可以抵御敌人,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,城墙根本挡不住敌人的坚船利炮,还不如拆了盖新建筑、带动经济发展。
而在北京普通民众看来,绵延数公里的城墙简直是个累赘。
不仅碍事,动辄就要人们绕行,而且对人们的实际生活也没有什么作用,要是能拆了盖成新建筑,也算是物尽其用。
在解放军们看来,古城墙代表的是封建老旧的东西,是需要破除的对象。
当时阅兵游行的时候军旗在经过三座城门的过程中还得低头,这属实令人不快。
再加上三座门的阻碍,让很多人没能见到主席的真容,这就更加让人们对那三座门和古城墙不满了。
在相关会议上,甚至还有一些人找来了三轮车夫,车夫们在会议上也控诉那三座门对交通造成了怎样的阻碍。
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,而且每年都会出一些交通事故,如果不将这些东西拆掉,对人民来说没有丝毫好处。
除此之外,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也对旧城改造是大力支持态度,苏联专家就是他请来的。
目的就是在改造旧城墙的过程中,能够获得绝大多数人的支持,而事情的发展也跟他想得差不多,提案最终在会议上得以通过。
当梁思成在会议上据理力争的时候,吴晗是这么回复的,
“试想一下,将来北京城到处建的都是高楼大厦,就剩下一些牌坊和宫门突兀地放在里面,到时候看着跟鸡笼、鸟舍似的,能有什么文物鉴赏价值呢?”
除此之外,一部分建筑学家还当场指出,北京城皇宫建筑实际上是与中国古建筑存在“割裂感”,根本不具备代表性,即使保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研究意义。
在会议上,梁思成就被气得面色发白。
不过由于绝大多数人都支持拆除古城墙,而他无力改变大家的意见,最终也只能闷声坐下。
当时会议上如他一般想法的还有一些人,不过他们毕竟占了少数,无力改变集体的意见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提案通过。
话虽如此,梁思成等人却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放弃,反而是继续为挽救古建筑古城墙四处奔走。
不懈的努力与不幸的结局
梁思成等人知道光凭言语是不足以让郭沫若等人改变想法的。
为了让他们也意识到古城墙和古建筑的重要性,梁思成、林徽因以及陈占祥等人四处奔走,用将近一年时间来收集资料。
最终给出了2.5万字的《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》。
在这份报告中,梁思成等人明确指出想要利用改造北京老城区来,将北京发展为一个行政中心,是得不偿失的。
然而,郭沫若等人很快就否定了梁思成的意见。
他们认为既然要破旧迎新,就应该破个干净,北京古城墙已经成为了这个城市发展的阻碍。
与其另建中心不如原地改造,也好表明与旧时代彻底决裂的决心。
眼见自己竭尽全力也无法保护北京城古建筑,梁思成不禁失声痛哭。
就连素来有才女之称的大家闺秀林徽因,都因为这件事情失了气度,直接破口大骂,
“你们把真古董给拆了,将来是要后悔的!到时候就算恢复起来,也只能算是假古董!”
当时已经49岁的林徽因,本来就患有严重的肺病,被气得更是直接就卧床不起。
可即便是病重之时,林徽因依旧在惋惜那些宝贵的古建筑,
“在博物馆的橱窗里,我们精心地保存着几块残砖碎瓦,那为什么面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建筑时,我们下手却毫不留情呢?”
然而这个问题注定没有答案,古城墙的拆除在当时已经有了定论。
1954年定安门被拆除,1956年,永定门以及周围的城墙也被拆。
直到1959年,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中华门也彻底消失了踪影。
截止至1969年,北京城的内城墙基本上拆除完毕。
如今北京内城墙还留下的仅仅只有两小段,一段是崇文门至东南角箭楼之间,至于另一段,则是西便门城墙。
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气度上来看,这两小段城墙早已不见昔日的辉煌,不过一期间我们还能从中看出一些岁月的厚重感。
不得不说,北京城古城墙以及古建筑的消失是我国的一大损失。
如果当时人们能够听从梁思成的建议,将新的行政中心修建在北京旧城之外。
那么北京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集文化政治与经济一体的历史文化之都,将会有比今天更加浓厚的底蕴。
然而历史没有假设,那些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的城墙,最终还是在一片片挖掘声中,消失了踪迹。
后来建筑学家把梁思成当年提出的方案又拿了出来研究了一番,最终确定那个方案,即使放到今天来看,也是非常先进的。
由此可见,人们心中有多么遗憾。
重建:林徽因一语成谶
事实证明,林徽因和梁思成等人的眼光的确是非常超前的。
他们曾说过要不了100年,昔日那些叫嚷着要拆除北京古城墙的人就会后悔。
而事实上永远不需要这么久。
2004年的时候,北京市政府就花高价重建了永定门,距离昔日拆墙仅仅过了47年而已。
虽然在1996年的时候,我国文物局就已经呼吁过市民捐砖,以此来修复明朝时期的城墙。
也在2002年正式启动2期修复计划,累计筹集了上百万块旧砖,预定重修廊桥,将一二期工程给贯通起来。
可即使人们用旧城砖块垒出昔日古城墙的模样,也早就没有当初那个味道了,就像林徽因所说的那样,如今重建出来的不过是赝品罢了。
古建筑的美与意义究竟在哪儿?是人们在建造它时所耗费的巨大的人力物力吗?
当然不是,凭借如今先进的建造技术,我们只需一天时间就能建出过去一年也建不出来的房子。
甚至可以说,凭借如今的技术,我们可以轻易地再修一道长城、再建几座金字塔,但是没有人尝试去这么做。
因为这些东西即使建筑起来了,也只是个空壳子,没有浓厚历史带来的沉淀,也没有丰盈文化填入的底蕴,根本吸引不了任何人。
只可惜,当初的吴晗、郭沫若等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
他们认为只要抛弃过去的旧物,就能打造出全新的北京城,认为革旧鼎新是时代的潮流。
实际上,吴晗不仅仅想要拆除北京古城墙的古建筑,还想要对故宫进行修整和重建。
为了让自己的计划得以实施,他又写了一篇文章,专门论述北京故宫的前朝的各种建筑。
文章中表明,北京故宫根本就不具备被完全保护的价值,更谈不上什么珍贵。
他之所以写这篇文章,一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众站在他这一边,以便于他更快速地完成故宫改造。
二则是为了证明他才是正确的,像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只是老顽固而已。
由于梁思成以及林徽因等人的努力劝阻,吴晗的意见最终没有得到全盘实施。
当时他的心中还是有所不满的,但是等到后来他的这份不满就化为了庆幸。
因为随着时代发展,人们很快就意识到我们对待旧的事物不能一味选择摒弃,要学会从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中取其精华、弃其糟粕,一味的革故鼎新是行不通的。
当然,作为后人,我们虽然为北京古城墙古建筑被拆除感到惋惜,但是也无法指责吴晗等人当初的做法。
毕竟当初大家之所以急于拆除古城墙,其实是为了尽快地建设出国家的新面貌,为了尽快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上来,归根到底还是出于为人民考虑的理念的。
再者说了,当时人民最迫切的需求是吃饱饭、把经济搞起来,而不是搞旅游建设,四处看风景,人们的物质需求远远大于文化需求,这才会最终造成那样的局面。
至于如今,则是大不相同了,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我国国力的进步,我们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。
这时候再为了大力发展经济而破坏国家文化底蕴就不可取了,毕竟我们既要经济的高速发展,也要文化传承不断。
想要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,我们国家有各种各样的办法,但是像古建筑古城墙这类带有浓厚历史色彩的珍贵文物,一旦被破坏就永远也回不来了。
昔日北京古城墙与古建筑被拆除,就是最惨痛的例子,今天的我们一定要铭记教训,保留好先人留下来的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