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五排《行次昭陵》读记
(小河西)
昭陵是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墓,位于礼泉九嵕(zōng)山。【《旧唐书-地理志》:“贞观十年,置昭陵于九嵕山,因析云阳、咸阳二县置礼泉县”。《唐会要》卷20:“至(贞观)二十三年八月十八日,山陵毕。陵在礼泉县。因九嵕层峰,凿山南面。深七十五丈,为玄宫。缘山傍岩,架梁为栈道,悬绝百仞。绕山二百三十步,始达玄宫门。顶上亦起神游殿。文德皇后即玄宫后。有五重石门。其门外于双栈道上起舍。宫人供养如平常。及太宗山陵毕。宫人欲依故事留栈道。惟旧山陵使阎立德奏曰:'玄宫栈道。本留拟有今日。今既始终永毕。与前事不同。谨按故事。惟有寝宫安供养奉之法。而无陵上侍卫之仪。望除栈道。固同山岳。’上呜咽不许。长孙无忌等援引礼经,重有表请,乃依奏。上欲阐扬先帝徽烈,乃令匠人琢石,写诸蕃君长。贞观中擒伏归化者形状,而刻其官名。突厥颉利可汗……等十四人,列于陵司马北门内,九嵕山之阴,以旌武功。乃又刻石为常所乘破敌马六匹于阙下也。”】这首诗作年历来有争议。考虑昭陵在礼泉县,礼泉县西北即奉天县,据元稹为杜甫作的《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》,杜甫父杜闲开元年间曾任奉天令。杜甫或曾去奉天看望父亲。此诗或作于杜甫前往奉天途中。【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1:“礼泉县,次赤。东南至府一百二十里。…太宗昭陵,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九嵕山。”“奉天县,次赤。东南至府一百六十里。光宅元年,割礼泉、始平、好畤、武功、新平郡之永寿五县置。”】当然,昭陵到长安只有一百多里,杜甫在长安期间因事“行次”亦有可能。
行次昭陵(杜甫)
旧俗疲庸主,群雄问独夫。谶归龙凤质,威定虎狼都。
天属尊尧典,神功协禹谟。风云随绝足,日月继高衢。
俗:俗众。《史记-管晏列传》:“俗之所欲,因而予之。”
庸主:昏庸之主。《过秦论》(汉-贾谊):“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,仅得中佐,山东虽乱,三秦之地可全而有,宗庙之祀未当绝也。”《新唐书-太宗本纪》:“至其牵于多爱,复立浮屠,好大喜功,勤兵于远,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。”
独夫:《尚书-泰誓下》:“独夫受洪惟作威。”孔传:“言独夫,失君道也。”蔡沈注:“言天命已绝,人心已去,但一独夫耳。”《过骊山作》(杜牧):“黔首不愚尔益愚,千里函关囚独夫。”
谶(chèn):预言、预兆。《旧唐书-刘文静传》:“文静因谓裴寂曰:'公岂不闻先发制人,后发制于人乎?唐公名应图谶,闻于天下,何乃推延,自贻祸衅?宜早劝唐公,以时举义。’”《旧唐书-太宗本纪》:“高祖之临岐州,太宗时年四岁。有书生自言善相,谒高祖曰:'公贵人也,且有贵子。’见太宗,曰:'龙凤之姿,天日之表,年将二十,必能济世安民矣。’”
虎狼都:长安。《史记-苏秦列传》:“夫秦,虎狼之国也,有吞天下之心。”
天属:直系亲属。《悲愤》(汉-蔡琰):“天属缀人心,念别无会期。”
尧典:《尧典》为尚书篇目,记载尧功德言行。序曰:“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。将逊于位,让于虞舜,作《尧典》。”《旧唐书-高宗纪》:“高宗上元元年(674)八月,改上尊号曰神尧皇帝。”
协:符合;相同。《左传》昭公七年:“史朝见成子,告之梦,梦协。”
禹谟(mó):大禹治国方略。《和赠逸民应诏》(梁-萧纲):“南风庆云,禹谟汤誓。”《尔雅-释诂》:“谟,谋也。”
风云:风云际会、风虎云龙。《周易》:“云从龙,风从虎,圣人作万物睹。”《诗》(汉-王粲):“遭遇风云会,托身鸾凤间。”《夔府书怀》(杜甫):“社稷经纶地,风云际会期。”
绝足:喻千里马。《论盛孝章书》(汉-孔融):“燕君市骏马之骨,非欲以骋道里,乃当以招绝足也。”
高衢(qú):大道;要路。喻高位。《登楼赋》(汉-王粲):“冀王道之一平兮,假高衢而骋力。”《……别后寄赠》(梁-陆倕):“时逢世道泰,蹇(jiǎn)足步高衢。”
大意:昏庸的君主使百姓疲惫,无数豪杰讨伐独夫。天命归属济世安民的“龙凤之姿”,武力平定长安虎狼之都。高祖与太宗承继尊崇尧典(指尧禅让禹);太宗神功堪比大禹治国。风云际会君臣际遇;天地日月,继往开来大道通天。
文物多师古,朝廷半老儒。直词宁戮辱,贤路不崎岖。
往者灾犹降,苍生喘未苏。指麾安率土,荡涤抚洪炉。
文物:指礼乐制度。《左传-桓公二年》:“夫德,俭而有度,登降有数,文物以纪之,声明以发之,以临百官。”《五郊乐章-青帝角音-雍和》(唐-魏征):“大乐稀音,至诚简礼。文物棣棣(dì),声名济济。”
直词:直辞。直言;据实陈述。《晏子春秋-内篇杂上》:“臣闻下无直辞,上有隐恶。民多讳言,君有骄行。”《后汉书-戴就》:“慷慨直辞,色不变容。”
戮辱:受刑被辱;杀戮被辱。《韩非子-难言》:“然则虽贤圣,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,何也?”《颜氏家训-养生》(北齐-颜之推):“侯景之乱,王公将相,多被戮辱,妃主姬妾,略无全者。”
贤路:指贤者仕进机会。《列女传-楚庄樊姬》(汉-刘向):“未闻进贤退不肖,是蔽君而塞贤路。”
灾犹降:指隋末至太宗初多天灾。《唐太宗吞蝗》(唐-吴兢):“贞观二年京师旱,蝗虫大起。太宗入苑视禾,见蝗虫,掇(duō)数枚而咒曰:'人以谷为命,而汝食之,是害于百姓。百姓有过,在予一人,尔其有灵,但当蚀我心,无害百姓。’将吞之,左右遽谏曰:'恐成疾,不可。’太宗曰:'所冀移灾朕躬,何疾之避?’遂吞之。自是蝗不复成灾。”
指麾:指挥。《石阙铭》(梁-陆倕):“指麾而四海隆平,下车而天下大定。”
率土:率土之滨。指境内。《北山》(诗经):“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”《经义述闻-毛诗中》:“《尔雅》曰:'率,自也。自土之滨者,举外以包内,犹言四海之内。’”《明堂诗》(汉-班固):“普天率土,各以其职。”
洪炉:大火炉;指天下或人间。《后汉书-何进传》:“今将军总皇威,握兵要,龙骧虎步,高下在心,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。”《庄子-大宗师》:“今一以天地为大炉,以造化为大冶。”《赠独孤常州》(唐-毕耀):“洪炉无久停,日月速若飞。”
大意:礼乐制度多效法古代,朝臣一半是年长老儒。大臣直谏不怕受刑被辱,贤者仕进之路没有崎岖。过去的天灾仍在延续,百姓刚能喘气尚未完全复苏。太宗指挥若定安定天下,扫荡旧世界,使天下百姓得以安抚。
壮士悲陵邑,幽人拜鼎湖。玉衣晨自举,铁马汗常趋。
松柏瞻虚殿,尘沙立暝途。寂寥开国日,流恨满山隅。
陵邑:指帝王陵墓所在地。《拜陵庙》(南朝宋-颜延之):“衣冠终冥漠,陵邑转葱青。”
幽人:幽隐之人;幽居之士。《易-履》:“履道坦坦,幽人贞吉。”《后汉书-逸民传序》:“光武侧席幽人,求之若不及。”《赠薛播州》(隋-杨素):“出游迎钓叟,入梦访幽人。”
鼎湖:典“鼎成龙去”。《史记-封禅书》: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髯,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。龙乃上去,余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龙须,龙须拔堕,堕黄帝之弓。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与胡须号,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。”后以借指帝王或帝王崩逝。《陈书-沉炯传》:“臣闻乔山虽掩,鼎湖之灵可祠。”《飞龙引》(李白):“鼎湖流水清且闲,轩辕去时有弓剑。”
玉衣:帝王的玉制葬服;陵寝便殿中所藏御衣。《三辅故事》:“高庙中御衣从箧中出,舞于殿上,冬衣自下在席上。”《汉书-王莽传下》:“是月,杜陵便殿乘舆虎文衣废臧在室匣中者出,自树立外堂上,良久乃委地。”
铁马:《石阙铭》(梁-陆倕):“铁马千群,朱旗万里。”《朝享太庙赋》(杜甫):“园陵动色,跃在藻之泉鱼;弓剑皆鸣,汗铸金之风马。”《新唐书-五行志二》:“至德二载,昭陵石马汗出。昔周武帝之克晋州也,齐有石像,汗流湿地,此其类也。”
松柏:《白虎通-崩薨》:“天子坟高三仞,树以松:诸侯半之,树以柏。”
暝途:昏暗的道路。《初入湖南醴陵界》(宋-范成大):“崖树阴阴夹暝途,出山欢喜见平芜。”
流恨:遗恨。《崔司业挽歌》(唐-张说):“古来埋玉树,流恨满山川。”
大意:壮士悲伤于陵墓邑地,幽居之士在此祭拜鼎湖。清晨陵寝便殿的御衣自行飘举;太宗的铁甲战马好像还在挥汗奔驰。瞻仰松柏之中空虚的大殿,肃立在尘沙飞扬的昏暗的山路。开国时代已很遥远,遗恨充满大山每个角落。
诗意串述:此诗共12联。前8联忆太宗。隋末天下大乱。隋炀帝开运河征高丽使天下百姓“疲”,导致“群雄问独夫”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具有“龙凤之姿”的李世民随父太原起兵,一举“威定虎狼都”,占领并定都长安。几年后发生了玄武门之变。杜甫不写李世民杀兄逼父。杜甫认为李渊传位李世民是“尊尧典”,是因为李世民“神功”堪比大禹。那确实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。杜甫尤其感兴趣的是,那时“文物多师古,朝廷半老儒”;那时有“直词宁戮辱”的魏征;那时有德有才之士可大有作为。那时也有无数的天灾,开始还有不少割据政权。然而太宗“指麾安率土,荡涤抚洪炉。”“荡涤”的是旧世界,“安、抚”的是新大唐。经过十年左右的“指麾”,贞观之治终于到来。后4联回到现实。一代名主唐太宗早已长眠地下。然而百年来,多少壮士在陵前悲叹,多少“幽人”来此处祭拜。壮士悲叹,叹明主难遇。幽人祭拜,拜在天之灵保佑。(幽人与壮士对举。指幽居之人或不出仕者。)杜甫或早听说过许多昭陵灵异的故事。“玉衣晨自举,铁马汗常趋,”或即当时流传的太宗显灵故事。杜甫是“壮士”,渴望明主,渴望生在君臣际遇风云际会的时代。杜甫即便只是一“幽人”,也渴望安定。然而开国的那个时代已很“寂寥”,只剩下“流恨”飘荡在九嵕山的每一个角落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